首页 » 行业声音

栗华田: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支持普惠金融发展

时间: 2017-09-30 19:35     浏览次数:133    来源:未知

9月28日,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金融工作委员会、金融科技创新联盟、中国制造企业双创发展联盟、中国电子金融产业联盟联合召开的“第三届(2017)中国普惠金融大会”在北京举办。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创新部副总经理  栗华田 

 

下为栗华田演讲全文:

 

普惠金融的本质,是按照机会平等、商业可持续的原则,让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小微企业等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三农”领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也是迫切需要金融支持的重点领域。农发行作为政府的银行、支农的银行、补短板的银行,服务对象集中在“三农”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落后地区和贫困弱势群体。在服务重点、资金投向、经营目标上与普惠金融的本质要求是高度契合的,农发行业务的最终受益者是小微企业、农民和农村贫困人口,

可以说,农发行的业务就是普惠金融业务,农发行就是中国特色的普惠银行。

 

一、农发行普惠金融业务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们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发展普惠金融的决策部署, 认真落实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始终坚守农业政策性银行办行方向,坚持执行国家意志、服务“三农”需求、遵循银行规律“三位一体”的职能定位,坚定实施“一二三四五六”总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优势,致力于提高政策性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助力“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 ”,为“三农”领域普惠金融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16年,我行累放各项贷款1.77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一)以金融扶贫为核心发展普惠金融金融扶贫是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途径,也是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和良心。农发行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持以服务脱贫攻坚统揽全局把贫困地区作为我行业务发展的主战场。为此,我们把服务国家脱贫攻坚工作任务为宗旨,制定农发行“十三五”时期业务发展规划,将信贷、计划、资金、财务、人力等资源配置重点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以脱贫攻坚统领全行业务发展,努力把农发行打造成脱贫攻坚的主力军和扶贫金融服务的主办行,在全社会树立“最具社会责任感的银行”品牌形象。

 

一是完善组织运行体系,构建全行扶贫工作格局。在金融系统中率先成立了扶贫金融事业部,在22个扶贫重点省份增设扶贫业务处,在839个国家级贫困县设立扶贫金融事业部或派驻扶贫工作组,实现了贫困地区政策性金融服务全覆盖。

 

二是全力支持易地扶贫搬迁。把支持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参与政策研究和规划制定,及时投放贷款。2016年审批易地扶贫搬迁贷款5085亿元,累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1202亿元,支持搬迁项目624个,惠及414.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积极配合22个扶贫重点省份组建省级投融资主体。在国家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贴息贷款、专项建设基金规模中,农发行投放占比达58.4%、55.7%。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扶贫专项金融债390亿元;发行普通扶贫金融债600亿元,发挥了金融服务主力军的作用。

 

三是统筹推进产业扶贫和基础设施扶贫。积极支持贫困地区粮棉油收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特色产业发展,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2016年,累放产业扶贫贷款1603亿元,基础设施扶贫贷款2026亿元。创新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网络扶贫、扶贫过桥贷款等新产品,与政府部门合作推进特色产业扶贫、交通扶贫、小城镇建设扶贫等专项扶贫。积极支持东西部扶贫协作、“万企帮万村 ”精准扶贫行动,配合发行国内首单扶贫社会效应债券,探索扶贫新模式等。

 

(二)支持小微企业,助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农发行作为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金融机构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按照《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有关要求,针对经济增速放缓形势下的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农发行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手段,加大信贷资源配置。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中的特殊作用,积极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帮扶企业渡过难关,有效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截至2016年末,农发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156.8亿元。

 

(三)聚焦重点领域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围绕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一是全力支持粮棉油收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我们坚持把支持粮棉油收储作为全行工作的重中之重,主动顺应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加大对粮食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全力服务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积极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等,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积极支持现代种业、农机装备、节水灌溉、智慧农业等,促进科技转化,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新园“三园”建设,促进三产融合发展。适应“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围绕保障食品安全,积极支持“从田头到餐桌”的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探索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加大对林业资源、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支持力度,推动绿色生态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三是全力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短板”。我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国定贫困县、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为重点,积极支持农村路网建设,打通农村交通“最后一公里”;加大对棚户区改造、重大水利工程和城乡一体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支持普惠金融发展

 

近年来,我行在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方面开展同业合作、在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积极探索。

 

(一)创新金融产品,支持普惠金融发展。为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职能作用,着力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农发行通过创新信贷产品支持普惠金融发展。一是根据脱贫攻坚需求及时开发了扶贫专项贷款产品,如异地搬迁扶贫贷款、光伏扶贫贷款、网络扶贫贷款、教育扶贫贷款、旅游扶贫贷款等,加大了政策性金融扶贫资金的投入,推动了贫困地区普惠金融发展。二是设立返乡创业专项贷款,近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返乡创业有关工作的通知》加大对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开展“支农转贷款”业务试点工作。为克服我行基层网点和人员不足的局限,我行加大同业合作力度,通过支农转贷款拓宽支农业务途径。2016年8月,我们选择浙江、江西分行及其辖内分支机构作为“支农转贷款”工作试点行,积极与辖内同业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将农发行的资金规模优势与商业银行的地缘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支农转贷款业务创新试点工作。截至2016年末,两个试点行已先后与6家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达成了合作意向,实现贷款投放1.85亿元,使611户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受益。支农转贷款的发放,有效扩展了对“三农”领域信贷支持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发挥了农发行政策性金融“支农支小”的职能作用。

 

(三)因企施策支持小微企业渡难关。一是对小微企业实行差异化服务。为认真贯彻国家关于金融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要求,坚持“因企施策、差异化服务”的原则,努力帮扶各类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爬坡过坎。发挥我行客户资源优势,积极为上下游企业牵线搭桥,搭建合作平台,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扶持企业做优做强。在有效防控信贷风险的前提下,积极采取无还本续贷等措施帮助经营出现困难的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二是积极创新抵(质)押方式,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探索与地方政府、担保组织和保险机构建立风险分担机制,缓解民营企业担保“瓶颈”,破解小微企业有效资产抵押不足、融资困难的问题。

 

三、意见和建议

 

(一)建立普惠金融业务评价机制,提升风险容忍度。建议构建普惠金融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建议从社会绩效和财务绩效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同时,建议对普惠金融提升风险容忍度,并对不良贷款率超过一定限额的普惠金融业务提供风险补偿,完善配套支持体系。

 

(二)完善普惠金融统计体系。由于金融机构支持服务小微经济体、低收入人群等,既有直接方式,也有间接方式,鉴于以统贷平台、批发支农转贷、供应链金融、“龙头企业+”等模式对小微经济体的信贷支持未能全面统计所以,建议建立科学合理的普惠金融统计体系,准确反映普惠金融支持成效十分重要。

 

(三)完善普惠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发展普惠金融的重点,是“三农”、小微企业、低收入群体等薄弱领域和特殊群体,但这些领域的经济主体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普遍较弱,信息不对称,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建议建立和完善普惠金融的风险补偿机制,给予普惠金融业务或金融机构必要的政策支持,从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等市场失灵的领域,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到普惠金融的“甘霖”。

 

(四)稳定低成本信贷资金来源。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特别是在扶持弱势领域和支持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方面实施特惠政策,执行优惠贷款利率,这是精准扶贫反哺贫困落后地区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政策性银行履职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农发行资金来源主要依靠社会化发债、资金成本较高,盈利空间窄,势必影响进一步扩大普惠金融业务的能力。建议国家进一步增强农发行资金实力,降低资金成本。普惠金融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农发行愿和金融同业通力配合、精诚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全力推进普惠金融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