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04-16 16:07 浏览次数:167 来源:未知
以下为李鸣发言实录:
大家上午好!尊敬的李司长、容院士,很有幸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标准化的工作。
我来自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我们院是工信部直属的科研机构,主要做标准化研究的支撑工作,今天给大家汇报一下区块链标准化的工作。
在这里祝贺获奖单位。
我们做标准的工作有一个习惯,在选取标准化对象的过程中,先要思考它的外延再思考它的内涵。区块链是数字经济里比较典型的技术,为什么有数字经济?数字经济跟传统工业经济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不是经济学家,我们会从数字经济里最核心的数据来思考,因为数据是我们擅长的。数据跟传统的电力有什么区别?典型的是用一度电要消耗相应的煤,但数据在合规前提下可以无限次使用。数据存在几个特点,边际成本递减,一经采集可以反复使用;二是价值空间无限放大。每一项数据都有自己的价值空间,多项数据迭代的组合会产生无限大的想象空间;三是基于虚拟数据驱动的服务,现在蚂蚁金服、Facebook、亚马逊、谷歌都是数据公司。传统都是在做商品交换,比如买自行车,但现在用共享单车。基于数据的创新,基于数据驱动的服务,创造了很多新的商业模式,这也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思考。它对于数字经济的支撑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数据有问题,数据的质量有问题,数据容易被篡改,也就无法促进数字经济。区块链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提供一种可信、防篡改的技术体系,来保障高质量的数据在数字经济体系里的循环。
这是我们在外延的思考。
区块链本身是什么?我们是做标准的专业机构,我们院是ISO TC307在国内的对口单位,也是区块链国家标准的归口单位,我们在跟进国际标准也在推进国家标准。预计22739术语标准将是第一个国际标准,ISO 22739给出了什么是区块、什么是区块链、什么是区块链分布式记帐,都会给非常标准化的定义。预计今年年底会发布,到时候会形成全球的共识。
因时间关系不详细介绍每一个定义,但要澄清一个观点,就是去中心化。现在很多人都在说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多中心化、多中介化,其实我们应该真正思考去中心化的内涵是什么?所谓的去中心化,它的内涵在技术上,是为了保证安全可靠,这是技术原因。但在应用层面上真的要完全去中心化吗?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比如跨境交易,这种应用场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把主权货币的跨境交易能放到完全去中心化,至少短期内不会有变化。而冷链物流可以做成完全去中心化,因为它是太小的应用场景。如果把中心化比作1,去中心化比作0,这个所谓的去中心化程度是依据应用对技术的要求,而不是为了去中心化而去中心化。这也是我们在国际上取得应用的共识。现在做区块链说要去掉中介,去掉中介至少在短期内不一定是最佳方案。因为科技的发展是逐渐迭代进步,不是一下革命性或者颠覆性的进步。我们最开始不会知道有支付宝的出现,支付宝的出现是因为之前有淘宝的出现。希望大家对区块链里比较绕口或者比较复杂的概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
区块链给出了一些可信、共识、防篡改的技术体系,它里面关键有三方面内容:加密机制,通过哈希算法可以生成密钥,给出可靠的机制保障、技术保障;二是共识机制,通过分布式共识,给出机制保障;三是激励机制,通过竞争记帐奖励方式。我个人觉得前两个在早期密码学、共识机制等算法都存在,但激励机制算是中本聪整合进来一个比较有效的思想。因为比特币已经十年了,没有出过什么大问题,但比特币网络没有HR、没有员工,它能这么久没出什么大问题,就因为激励机制保障,通过竞争记帐的奖励循环来完成自运营过程。但这里面有一点,现在所说的Token,是激励机制中的一个媒介。Token不是区块链的目的,是区块链中间过程所需要的媒介,它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这个自运行体系更健全、更安全。不能把过程当成结果。现在很多在区块链产业里做项目的,他们都是为了Token去做区块链,而不是为了安全做区块链。这是本末倒置的,是很关键的基本思想。
标准化领域,我们在国内发布了五项团标。《参考架构》国标预计今年会到报批阶段。我们会在团标、行标、国标过程中循环推进国内标准化工作。现在的方法是先用团标,写出来之后再进行验证,验证后把验证后的成果作为国标的依据,既可以迎合当前产业化的需要,也可以对未来国家标准发布奠定基础。
我们也是国际标准ISO标准对口单位,ISO现在有11个标准化项目,中国主要跟进23257标准《参考架构》。该标准给出了区块链系统应有哪些技术组件,这个标准的主要参考依据也是依据国内的团体标准,这个标准大概明年会发布,其他的标准也在跟进,但每一个标准进度都不一样。ISO面向更多是基础性、通用性的标准。IEEE SA有10个标准化项目,其中中国牵头两项,数据格式规范是电子标准院牵头,供应链金融是蚂蚁金服牵头做的。
现在,不同领域的专家从不同领域对区块链进行思考或分析,从不同的角度的理解和分析对于整个产业发展是有必要的。但有一个问题,脱离了技术的支撑和应用的实践,其他的想太多都是空洞的。我们会想到为什么区块链会有这么多理解,因为区块链在技术上有安全特性,可以在应用上产生信任。应用上的信任就对价值的传递提供了保障。价值的高频传递就会促进大规模的协作。比如原来一年有10个商业合作,有一个可信的网络,一年可以有20个、30个,它就是大规模的协作。大规模的协作就会改变生产关系。我不知道生产关系到底是什么,但所谓的从技术到应用到经济、社会、哲学,有一连串的溢出效应,但这里面最根本的,如果没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的实践,其他都是空洞的。希望更多区块链的从业者能够在区块链最本质的技术和应用上思考、探索,一步步把区块链工程化和体系化视角推进。
做标准的跟某些科研还是不一样,标准是关注某一个点能够撬动整个行业,我们关注跨链技术。当前,很多大型企业还在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但我们现在做了一千条链、一万条链,如果这些链之间没有关联,还是价值孤岛。未来一定是需要通过跨链技术将所有所谓的链关联起来。一旦跨链技术成熟了,将会让区块链这个领域实现网络化效应,才会真正大规模的推进区块链产业的发展,这也是我们比较关注的。比如现在有些公证、哈希、测链技术,都是我们比较关心的。今年我们也会出两个团标。一是跨链,一是隐私计算。这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另外一个是上链技术,传统数字资产,比如比特币、以太坊,只是原生数字环境下所谓的数字资产(暂且定义),因为它是原生的,自定义的,价值波动非常大。未来一定有一个趋势,实物资产上链才能真正让区块链网络所承载的价值规模最大化,一旦网络承载的价值规模大,这个产业就非常有价值,这个产业有价值就能推进区块链产业发展。但如何让实物资产转化到数字资产,需要一些上链技术,这是一类技术,比如芯片技术、DNA技术、物联网技术、光学技术,这些技术都可能需要他们去将实物资产关联到数字资产上,然后再解决上面相关的存证、交易问题。实物资产上链将迅速推进区块链规模化应用。
另外一个视角,现在区块链大部分按行业分,教育、金融、制造其他等等行业,但这种是穷举方法,我们尝试基于区块链特征来建立应用逻辑。
举例,我有一个艺术品,首先把它确权,存证。是我的,我有这件东西,基于存证可以进行交易、交换或者信用,基于这个资产的金融衍生品,对整个过程可以溯源。经过分析,主流的无论是金融还是教育、农业基本没有超过这四个应用范围,存证或者确权、交易/交换、信用、溯源。比如学历认证和农产品资源链,都是利用区块链的存证,没有区别,只是用在不同领域。通过这个试图找到一个更通用的方式,让大家知道做区块链时从哪里下手。
现阶段需要我们进行体系化思考。 举例,比如有些创业者试图开发积分链,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连起来让积分打通。从技术上来看,这是很好的思路。但从实施来看,谁能把他们连起来?这不是技术问题,是生态问题。某国一个银行做了一个小的项目,买咖啡给一个币,五个币换一杯咖啡,但这个项目失败了。因为其国家规定用虚拟代币结算时要交税,但体系里没有设计税的问题,如果不交税是犯罪,哪怕一元钱。我们利用区块链技术提供一个区块链应用,在这个过程中还没有结束,是否符合法律要求?是否包含税务问题?是否原有的系统有兼容性的问题?都需要用体系化思想去思考,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建个以太坊,就说我提供资源。这不是工程化和体系化的视角做。
技术为什么层出不穷?它有技术逻辑。云计算成熟之后有调度资源和承载数据的能力;IoT采集了大量数据,可以通过大数据处理放在云计算平台里,然后给到AI,AI有四五次飞跃没有飞起来,就因为它没有数据。因为大数据和IoT技术发展起来,有大量数据可以进行训练,AI才有现在的AlphaGo这种快速发展,所有新一代信息技术都在做一件事,就是最大化数据价值。最大化数据价值过程中数据质量最关键,区块链在这里面填补了最后一个拼图。每一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出现不是偶然的,是一个大的技术体系里一些技术的不断层出不穷迭代过程中必然的趋势,通过这个分析会发现,如果从一个大的视角看,加密算法、共识机制、分布式存储、激励机制组成了区块链技术,那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是不是可以组成数字科技。数字科技未来跟量子计算、生物工程是不是可以组合成未来科技。这是从大的技术体系下思考技术的发展到底是什么样的。按这个视角看区块链只是大的技术体系里的一个技术组件而已,只是通过可信共识、防篡改技术特性完成了对数据价值最大化的技术保障(排除金融属性)。
这里面给我们一个思考,我们如何整合、融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
现在AI有Tensorflow,区块链有Fabric、以太坊,大数据有Hadoop、Spark,物联网有Mindsphe、 Predix,云计算有AWS、Azure、阿里云这些平台和架构,但它都是支撑单一的技术。昨天我们还在上海开AI的座谈会,我们发现没有数据什么也解决不了。比如你的有你的训练数据,我有我的训练数据。但是我不想给你,你也不想给我,因为是我们花钱积累的,是我的技术屏障。我们可以思考能不能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一个分布式的数据集,在合规和共赢的基础上为大家提供训练数据的服务。这是典型融合的应用,在这里面我们在思考,未来如果按照数字科技是整体的架构看,是不是要建一个统一的底层平台,不一定是操作系统,把硬件、内核都剥离开,把区块链共识机制、AI深度学习做一个不同的组件摆在一个框架里,形成一个大的基础性平台支撑未来的应用。
这是一个趋势。我相信不远的将来某一个大厂一定会站出来说我提供了一个融合科技的基础架构、基础设施,不仅仅支持AI,不仅仅支持区块链,可能支持所有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因为这些技术都是融合发展的。
经过我们的思考,我们觉得区块链这个产业刚开始,不能妖魔化、神化,我们在2016年底成立了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大的互联网企业都在里面,BAT、京东、众安、平安,同时还在做了一个开源社区,里面有BCOS和Anchain两个项目,我们不希望未来价值互联网基础设施中还是像安卓、IOS单一的局面。
在这里面,我们也欢迎更多专家学者给我们多支持,也欢迎更多专家加入到我们标准化的团队中,谢谢大家!
会议合作:
电话:010–58561510/1512
邮箱:vip@fintechc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