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8-11-26 10:55 浏览次数:54 来源:未知
以下为工商银行参评案例展示:
案例一:工行移动互联网赋能金融服务创新
案例摘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工商银行提出e-ICBC战略,通过融e行、融e购、融e联三大移动端平台,拥抱互联网,实现业务转型。为了提升移动端应用的研发效率及客户体验,工商银行自主研发了移动开发平台,作为全行移动端应用基础的研发平台、运行平台。通过构件、工具实现代码复用,降低移动端研发难度。基于业界“大前端”研发框架React Native自研跨端引擎,实现了跨平台研发,大幅减少应用研发工作量,提升UI展现及响应的性能。同时积极探索移动端新技术,已经在移动端AI、AR、VR、新型移动智能设备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大幅提升银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基于移动开发平台,工商银行已经研发出十余个移动端应用,包括融e行、融e购、融e联、e生活、e校园、企业手机银行、海外手机银行、融安e信等,涵盖了金融、电商、社交、生活各个领域,同时通过移动端新技术,实现银行卡识别、语音转账、AR营销等酷炫的新功能,同时将金融服务拓展至智能音箱、智能手表等新渠道,提升对客户的服务水平。
案例背景:
2008年至2018年十年间,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手机上网人数增长了13倍,占比已达95%。同时工商银行提出e-ICBC战略,构筑以融e行、融e购、融e联三大移动端平台为主体,覆盖和贯通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和社交生活的互联网金融整体架构,形成e-ICBC互联网金融品牌。在其背后进行技术支撑的,是工行互联网金融实验室研发的移动开发平台,旨在构建安有力研发支撑、全稳定运行、极致客户体验、持续技术创新的移动端研发运行体系,助力工行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
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工商银行PC端网上银行已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三亿客户,使客户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工行优质的金融服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工商银行推出了融e行手机银行,使工商银行真正成为客户身边的银行,平均月活已达到五千万。同时,在e-ICBC战略指导下,迅速上线十余款社交生活服务类移动端App,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为此,工商银行研发了移动开发平台助力移动端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下图为移动开发平台的全视图,平台建设有效达到了四个核心目标:有力研发支撑、安全稳定运行、极致客户体验、持续技术创新。下面分别介绍平台在这四个方面的解决方案。
■有力研发支撑
移动开发平台提供了大量技术构件、研发工具、支撑服务,帮助应用提升移动端研发效率,迅速孵化出十余款移动端App,包括融e行、融e联、融e购、e生活、e校园、商户之家、企业手机银行、海外手机银行,涉及个人金融、企业金融、电商、社交、生活各个领域,实现了工商银客户服务全面向移动端转型。通过移动开发平台,一款新的手机App从研发到投产上线仅需不到一个月时间,极大地促进了移动互联网的产品创新。
平台提供了上百个B端、C端的技术构件、UI构件,封装了常用的移动端功能,移动App在研发过程中,仅需要将这些构件进行拼装组合。通过项目分析,平台构件为应用减少了87.9%的C端研发工作量以及43.2%的UI界面研发工作量,极大提升移动端应用研发效率。
同时平台提供了大量工具,包括移动端持续集成、自动化版本制作,保证代码重构质量、省去版本制作繁琐的手工步骤,为应用质量保驾护航;工程化工具,实现了移动开发平台技术构件、业务组件的新版本通知、以及一键式可视化地拉取、升级、安装;脚手架工具,实现了自动研发环境搭建、打包、编译、版本获取、发布等功能;可视化界面研发工具,实现前端界面研发所见即所得,同时集成调试、模拟数据配置等功能,进一步提升研发效率。
另外,平台提供了移动端应用运行后台支撑服务,如HTTP DNS、动态修复、行内应用市场、图片网关、APM运行监控等,提升应用稳定性、响应速度、客户体验,工行所有移动端应用可直接接入相关服务。
■安全稳定运行
安全防控始终是金融领域的重中之重,移动开发平台统一提供了一组安全防控基础构件,包括安全键盘、指纹验证、手势密码、加解密算法库等,工行所有移动端App必须使用,从而避免客户端存在安全短板。其中,安全键盘构件采用自研软键盘替代系统键盘,内置安全加解密静态库,防反编译、防破解,每次启动软键盘按键重新排布,每次客户输入都进行系统加密,最大限度防止客户信息泄露。指纹验证构件基于TEE(可信执行环境)进行安全保护,构件通过TEE采集和比对指纹,比对结果在TEE环境中通过客户私钥签名后送到后台完成客户的身份认证,确保安全。
另外,由于安卓平台碎片化严重,是安全风险高发地带,平台提供了安卓客户端整体加固解决方案,防篡改、防调试、防注入、代码保护、资源文件保护、数据保护等功能,使用内存混淆、动态加解密、抵御各种静态和动态脱壳攻击工具,弥补了系统层面的安全风险。目前加固工具已在工商银行所有对客移动端App使用,帮助应用严守安全底线。
■极致客户体验
传统移动端界面研发采用纯Native开发或B+C页面开发的模式,Native模式需要多平台分别研发、程序更新困难、灵活性差,B+C页面模式客户体验不佳,经常出现白屏卡顿现象。工商银行基于业界“大前端”框架React Native自研原生跨端引擎,实现了移动端跨平台研发,一次开发可在安卓、iOS、web三端运行,大幅减少应用研发工作量,提升UI展现及响应的性能。新引擎与传统B+C页面开发页面加载时间对比,平均有50%以上的提速,在滑动翻页流畅度等方面的指标也均有显著提升。目前工行银行所有对客移动端App都已采用新的“大前端”引擎进行界面展现研发,不断追求极致的客户体验。
■持续技术创新
工商银行基于移动互联网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打造智能银行系统,将人工智能技术、ARVR技术与移动端设备相结合,同时将工商银行的服务拓展到智能音箱、智能手表等新型智能设备渠道。
(一)移动端AI
随着移动端芯片运算能力不断提升,移动端芯片厂商、手机厂商、系统厂商都发布了适合移动终端进行机器学习运算的芯片、引擎及算法。相比于服务端的人工智能,移动端计算具有保护隐私、高可靠、低延时的特点,针对移动端计算资源少、内存低、存储空间有限等特性进行优化,计算框架和模型体积小,速度快,耗费内存少等优势。工商银行移动开发平台自主研发手机端的人工智能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客户行为分析、自然语言处理四个大类9个模块的AI能力。
目前已在工商银行大量场景应用:在手机终端App通过本地计算快速识别银行卡、身份证、驾照、车牌等信息等,扫描速度快、准确率高、操作简单,提升了手机APP客户的使用效率。在融e行手机银行实现智能语音转账,说出金额及收款人姓名,客户确认后就可自动完成转账操作。另外,融e行实现语音唤醒功能,支持“小象小象”语音指令唤醒,自动转入语音指令界面,等待客户说出语音指令,构件轻量级、低功耗,为手机应用打造流畅自然的对话体验。在融e购实现手机端拍照购,拍摄喜欢的物品,客户端会自动计算选取主体物品提取特征上传服务器,融e购商城自动搜索对应的商品展现给客户。
(二)移动端AR、VR
自研AR、VR构件,实现2D物体识别跟踪、3D物体识别跟踪、实时定位建图(SLAM)、人脸变形、单目VR、双目VR等基础技术能力。在融e行手机银行开展了AR端午红包等营销活动,客户只需扫描特定银行卡就能召唤吉祥物来送祝福,虚实结合的体验,开放的客户引流方式,吸引了更多的年轻客户,促活融e行APP线上流量。端午节红包活动上线10天客户参与量达30.28万人次,为融e行APP拓展8.94万新客户。
(三)新型移动智能设备
继智能手机之后,其它移动智能设备也逐步普及,走入百姓的生活中。工商银行移动开发平台完成了对于智能音箱、智能手表、智能车载设备的研究与支持,提供统一的客户端构件库,便于应用集成开发。
目前,已经在京东叮咚智能音箱上集成工行外汇、贵金属牌价查询和智能客服功能,让百万家庭在客厅就能享受工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另外,北京地铁站通过智能手表扫码进站等项目也在研发当中。通过这些创新功能,让工行的服务通过智能硬件设备的多种渠道无缝衔接到客户生活的各个场景中,开拓新的流量入口,挖掘更多的客户使用信息,让金融服务更个性化、人性化。
案例应用实践及效果:
截止2018年8月份,工商银行移动开发平台充分发挥其有力研发支撑、安全稳定运行、极致客户体验、持续技术创新的特性,已成果孵化出融e行、e投资、e校园、e商友、融e购、融e联、e生活、企业手机银行、境外个人手机银行、境外企业手机银行,融安e信等十余款移动客户端,其中融e行客户量三亿、月活五千万,使工商银行移动端覆盖和贯通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和社交生活的互联网金融整体架构,形成e-ICBC互联网金融品牌。依托e-ICBC平台,工商银行推出了大量普惠金融产品,畅通了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的发展渠道,创新了“电商+ 企业+ 贫困户”的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构建了技术与业务融合支撑的“安全银行”风险控制体系,较好的履行大行责任,体现大行担当,维护金融秩序稳定。
方案前景:
工商银行移动开发平台在技术上已达到业界领先水平,通过大量构件、工具、服务有力地支撑了工行十余个亿级客户体量的移动端应用研发;通过安全构件封装生物识别、TEE、加固等业界最先进的安全手段,保证客户财产安全,严守安全底线;通过自研“大前端”引擎持续优化提速,追求极致的客户体验;通过移动端AI、AR、VR、移动智能设备的持续创新突破,打造智能化银行系统。
工行移动开发平台下一步重点在移动金融生态体系的建设,通过建设完善开放式的移动端研发模式,将工商银行移动开发平台多年积累的研发能力、技术资产、金融服务能力对外输出,带动第三方企业在移动互联网金融领域快速建设成长,让更多的人和企业受益,共建工行移动金融生态,促进工商银行与第三方场景融合共建共同发展。
方案二: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创新应用
案例摘要:
近年来,金融科技不断创新发展,金融行业进入智慧转型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为创新金融业务和服务模式,打造智慧金融新生态注入强大力量。中国工商银行以灵活化、标准化的数据服务为基础,搭建了具有工商银行特色的企业级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平台。该平台支持端到端的全站式交互式学习和自学习,具备超大规模数据的在线分析和计算能力,满足工商银行人工智能模型构建、应用开发、部署运行及管理等一站式需求。
截至目前,工商银行已在客户服务、风险防控、智能营销等金融领域探索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后续将进一步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拓展应用,并以智能客服、OCR识别的垂直应用为重点,打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拳头产品。
案例背景: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加速改造金融业态,这不仅给银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更让银行业迸发出了新的活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工商银行一直是金融科技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为了应对智能时代挑战,工商银行把握机遇,组建信息科技创新实验室,主动跟踪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开展各项新技术在工商银行应用的前瞻性研究,根据有意义前景推动新技术落地实施,实现前瞻性研究成果的价值转化。
需要解决问题及解决方案:
金融领域面临经营痛点急需新技术来突破。一是缺乏科学经营管理的手段;二是存在客户服务的困局;三是面临风险防控的难题;四是缺乏客户营销的手段。工商银行人工智能应用结合前期应用实践和研究成果,除了在运营领域进行尝试突破外,聚焦解决经营管理、客户服务、风险防控、客户营销等四大重点领域的业务痛点问题,推进工商银行由传统大行向智慧化强行的战略转型。
一是经营管理方面,重点围绕境外合规管理、辅助量化投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内部经营管理等业务场景,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适用技术,通过辅助业务及交易处理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优化人员结构及网点资源配置提升运营能力。
二是客户服务方面,重点围绕智能客服和客户业务的智能辅助办理两大主题,针对智能语音导航、人工客服质检、智能机器人、个性化搜索、辅助身份验证等客户服务场景,运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客户交互体验和智能化客户服务水平。
三是风险防控方面,重点针对互联网金融平台运营风险监控、网络融资产品反欺诈和信用风险识别监控等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场景,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图数据库关联关系分析等人工智能适用技术,精准识别和预测客户异常交易行为,提升互联网金融平台运营风险监控水平和网络融资产品智能化风险防控能力。
四是客户营销方面,针对线上渠道获客、个性化产品在线推荐、最爱服务智能导航等服务场景,围绕融e行、融e联、融e购、工银e支付、工银e缴费、工银e生活、网络融资等互联网金融重点产品平台,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图数据库关联关系分析等人工智能适用技术,拓宽互联网营销服务渠道,激发用户潜在需求,降低营销人力成本,提升智能营销水平。
案例应用实践及效果:
工商银行将AI技术优先运用到全渠道运营服务模式升级换代工作中,在业务处理、风险防控、客户服务等多个业务活动中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了传统银行业务的自动化水平。目前,银行业务运营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票据、凭证等图像信息的处理,并且大部分依赖人工操作。随着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运用这些新技术可大大提升对各类凭证的自动识别能力。工商银行在运管凭证手写体识别场景中使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机器识别代替人工录入信息,预计2018年9月份首批版本投产后,业务集中处理中心录入环节可精简11%凭证录入量,减少原录入人员200左右;远程授权环节可精简34%授权量,释放远程授权人员400人左右,将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二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业务处理的效率。工商银行依托于财务机器人,在全集团财务报销系统中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对发票号码和代码的自动识别,系统上线后一次财务报销流程将从10分钟降低到1分钟,工作效率将大幅度提升,按全行日均0.5万笔业务计算,全年可节省可观的人员投入。而在银行日常工作中涉及大量合作方往来的自由格式报文,这些报文以往难以实现标准化、自动化处理,需要后台专业人员操作。依托于运营机器人的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能力,在运营系统中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处理。例如,通过户名地址自动分拆智能模型,实现了对报文中汇款人与收款人信息报文的智能解读,能够识别包括汇款人户名、汇款人地址、收款人户名、收款人地址等信息。按照人工操作录入每笔支付指令预计2分钟,自动识别10秒计算,工作效率提升了12倍。
三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风险防控的精准性水平。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信贷业务作为银行的主体业务,防范信贷风险是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保障。在信贷风险防控场景中,工商银行运用深度学习和图数据关联关系分析等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自动探查、刻画公司各类关联关系,预测风险传导路径、客户违约概率及违约事件,辅助信贷人员准确甄别信用风险传染源,实现信用风险的前置评估和违约风险预警。通过该技术运用,业务部门建立关联关系时间由3天缩短为4分钟,风险分析效率和识别精准度实现质的提升。
四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业界一流的金融产品。工商银行通过整合公检法等风险数据,依托大数据和AI技术资源,自主研发投产了国内银行业首款风险信息服务产品——工银融安e信,创新了大数据风险管理服务形态。目前,融安e信已累计签约服务境内外银行同业客户超过140家,企业客户16000余家,无论在集团内部事前事中风险预警、维护业务经营的资金安全方面还是对外帮助客户防控风险、打击各类欺诈行为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推动了普惠金融发展,也助力了诚信社会建设。
五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客户服务,打造极智体验。通过将客服机器人融入在线客服体系,分流客户咨询流量,提升客户体验。例如,工商银行为了缩短手机银行用户点击路径,基于AI平台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手机银行通过语音进行菜单功能导航及转账功能。在电话银行系统中,通过客服机器人的多轮会话能力,引导客户完成业务操作。
六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网点智能布局,为工商银行网点选址决策和业务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人工分析决策基础上,极大提升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建模能力,来获取更优的更加合理决策效果。网点智能布局目前已在工商银行共31家分行完成业务推广,助力198家城市行(包括4家直辖市行及80家重点城市行)完成布局优化调整方案,预计节省咨询费用1千万元。
方案前景:
现阶段,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不断提速,人工智能与金融的融合正在不断深入,这为银行业全面升级业务运营模式、提升对外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构建智慧化的金融服务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和机遇。
当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目前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发展迅速,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结合具体场景需求逐一开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算法可解释可验证的不确定性、数据标注工作的资源投入、信息安全隐患等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与金融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金融机构应以更大的气魄更宽的视野直面风险迎接挑战,持续优化IT架构,规范安全管控,完善监管机制,紧紧抓住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转型机遇。
在金融和AI技术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始终是本,而技术是手段,工商银行始终坚持银行本源与技术变革融合发展,坚持以信息技术变革引领银行再造,全面拥抱AI构建智能服务的业务场景,完善敏捷高效的创新模式,打造极智体验的金融产品,以“数据化、智能化、智慧化”贯穿各个环节,推进开放、合作、共赢的金融生态圈,为实现银行金融创新的蓝图不懈奋斗!
案例三:智能金库赋能金融服务创新
案例摘要:
传统的现金营运中心(金库)因基础设施、技术条件等限制,在业务流程和系统功能等方面,主要侧重机构间调拨流程、库房出入库交接管理,对库房内部实物拆包打包、上架下架、搬运交接、查找盘点等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在效率提升、风险管控、科学管理、释放劳动力等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工商银行充分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现代物流、3D可视化等新技术,先行试点了全行第一个无人值守的全自动化库房--智能金库。智能金库引入业界主流的物联网、现代物流等设备,依托我行物联网平台、业务运营系统,建设金库运营自动化和智能化信息系统,实现智能金库仓储作业全流程自动化、金库内部管理精细化和金库运营管理可视化等功能,推动信息流、资金流、实体流的高度融合,有效防控物流风险,提高业务运营效率和客户服务体验,优化人力资源,提升我行综合竞争力,加快全行向“智慧银行”转型。
案例背景:
传统的现金营运中心(金库)因基础设施、技术条件等限制,在业务流程和系统功能等方面,主要侧重机构间调拨流程、库房出入库交接管理,对库房内部实物拆包打包、上架下架、搬运交接、查找盘点等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在效率提升、风险管控、科学管理、释放劳动力等方面暴露出的问题日益突出,不能满足金库业务迅猛发展的需要。
风险管控方面:由于实物流与信息流分离,实物确认与账务记载无法实现联动处理,账实一致性难以实时得到保证,且现场检查存在滞后性,导致无法实时识别并控制风险。
运营效率方面:由于涉及较多线下人工操作,实物运营效率较低、无效资金占用大,实物流转信息缺乏交互,流转环节需要反复清点核对,现金周转和使用率较低。
人力资源方面:金库操作作业大部分依靠人工进行,劳动强大,效率低下易出差错,同时金库工作人员平均年龄偏大,未来三年面临人员退休高峰。
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智能金库综合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现代物流等技术,结合金库内管理的工作流程,解决金库管理靠人工搬运和手工交接控制等问题,实现对款箱封装形式的现金本外币、贵金属、有价值品、重要空白凭证等重要物品的智慧运营管理,推动实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度融合,有效防控物流风险,提高业务运营效率和客户服务体验,提升我行综合竞争力。
(1)以款箱为标准容器,封装现金本外币、贵金属、有价单证、空白重要凭证等实物,为每个款箱粘贴RFID电子标签,为其建立“电子身份证”。在金库出入口,利用RFID识读设备对出入库的实物款箱进行识别,并与系统中款箱的信息进行校验,实现对进出金库中的实物款箱的严格管控。
图1、物品封装示意图
(2)采用掌纹识别仪对进出金库厂商的人员进行身份认证,严格控制用户权限,防止非法人员进入金库,同时采用车牌识别技术,对进入金库的车辆进行身份核验,严格管控车辆权限,防止非法车辆进入金库,提高风险管控水平。
图2、掌纹识别仪和车牌识别仪示意图
(3)采用自动化物流输送设备,对托盘(款箱堆放在托盘上)进行自动化输送,完成款箱的自动搬运输送操作,解决传统金库靠人力搬运问题,释放劳动力,同时减少了人与实物的接触,减少了发生道德风险的概率。
图3、输送机示意图
(4)采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算法,以及自动化码垛机器人,根据网点的开关门时间、网点款箱的需求任务,利用机械人进行AB盘调整,将入库款箱进行分拣,按照仓储任务,联合运输线、堆垛机将款箱分别调整至托盘库、料箱库进行精确定位保管。
图4、机器人拆码垛调盘示意图
(5)利用现代物流的自动存取设备(堆垛机),自动完成从立体货架存取款箱的操作,解决传统金库靠人力上下架的问题,释放劳动力,同时立体货架可充分利用仓库空间,提高库房利用率。
图5、立体货架和堆垛机示意图
(6)在智能金库中,利用工业现场总线技术,将仓库内各个设备联系起来,统一操作,节省人力成本,完善仓库作业流程。仓库运输设备之间采用非接触式红外光传输技术,利用红外光传输方式进行识别传输,托盘库、料箱库、条盘区流水作业,智能操作,通过程序进行任务下达,智能化操作,以任务代替人力,节省劳动资源,保障金库安全。
(7)利用数字孪生、3D可视化技术建立金库园区、库房、款箱、设备等实物的3D模型,直观展现园区周边及各楼层建筑环境分布、库房内货架摆放及物品上下架情况、库房内设备运行及作业状态等,实现金库可视化运营。
图6、金库3D可视化效果示意图
案例应用实践及效果:
本项目实施后,金库库内无人值守,出入库操作流水线、自动化,推动实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度融合,有效防控物流风险,提高业务运营效率、优化人力成本,同时可以提高金库空间利用率,满足金库业务迅猛发展的需要。
(1)在风险管控方面,金库内部实物款箱的出入库、盘点等操作,全部由自动化设备完成,现场管理人员只须操作业务运营管理系统就可以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减少了人与实物接触的机会,降低了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同时,利用车牌识别、掌纹识别技术,对进入金库中的人员、车辆进行严格管控,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2)运营效率方面,智能金库中业务操作绝大部分是由计算机系统驱动智能设备完成,作业流程标准化和精细化,大大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差错率,同时减少金库内部单据的人工交接环节,提高现金实物的业务运营效率。
(3)在人力资源优化方面,智能金库实物款箱出入库操作,全部由机器设备(堆垛机、机械臂和自动传输机等智能化设备)完成,现场管理人员就彻底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传统金库每日搬运各类款箱重达到21.6吨),只须操作终端设备监控系统运行就可以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大大减轻了工作强度,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项目实施后库房管理岗可以减少6个专业金库管库人员,不但可以解决金库管库岗位人员紧缺问题,还可以释放6名人力至其他业务岗位,进一步提升了人力资源使用效率。
(4)在库房空间利用率方面,采用智能化密集立体仓库模式,通过自动化立体仓库技术,充分利用了空间,有效货位是平铺式保管的2.6倍,能够在现有库房条件下满足我行金库业务迅猛发展的需要。
图7、高层立体货架示意图
方案前景:
智能金库是中国工商银行先行试点的第一个无人操作的全自动化库房,可以有效防范金库内部管理风险、提高业务运营效率,优化人力资源以及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在全行乃至银行业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引领银行业金库智能化建设,加快社会资金流转效率。
结合智能金库项目成功经验和业界新技术发展,逐步推动我行全渠道运营服务模式升级换代,构建智慧运营3.0体系,实现线上线下互联、业务流程融合、风险控制严密、服务高效便捷,推动全行从“立足线下的传统银行”向“线上优先的新型银行转变”,加快我行智慧银行建设,勇担服务实体经济领跑人,改革创新先行者,助力中国金融数字化转型。